廖某,男,5岁,2015年3月28日初诊。 主诉:不思饮食3年余 患儿家长述:患儿于3年前出现厌食、纳差,不食肉类,强迫进食后会出现呕吐,偶有夜晚流涎,大便溏,1-3次/日。无畏寒发热、咳嗽咯痰,无腹痛、呕吐、粘液脓血便,3年来不间断就医,多处服中西药(具体不详)疗效不佳,逐渐出现面黄,体瘦,神差,特来陈老处就诊。查体:神志清晰,精神差,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体态灵活,气息均匀;语音清晰,无特殊气味闻及;舌质红,苔薄白;指纹淡紫。 中医诊断:小儿厌食 脾胃阴虚兼食积 中医治法:养脾生津和胃、消食导滞. 处方:陈老自创“石斛清胃饮”治疗: 石斛10g 白豆蔻10g 砂仁10g 白芍15g 厚朴10g 茯苓10g 陈皮6g 山药10g 薏苡仁20g 焦山楂15g 建曲15g 炒麦芽15g 莱菔子15g 鸡内金6g 连翘10g 甘草3g 5剂,水煎服,两日一剂,水煎取汁600ml,分2天服,4-5次/日。 二诊:患儿服前方后饮食增加,可进食少量肉类,食后呕吐减少,大便1-2次/日,稍溏,舌质红,苔薄白,指纹淡紫,前方加生山楂续服5剂。 三诊:患儿家长诉患儿服药后饮食量增加,会自己感觉饥饿,大便每日1次,成型,已能进食肉类,无呕吐,舌质红,苔薄白。效不更方,继续服药5剂。 随访半年,无复发。 按:小儿脾常不足,饮食不知自节,加之患儿父母过于溺爱,妄投滋补,或依其所好,养成偏食习惯,或进食不定时,生活不规律,皆可导致脾胃受损,出现厌食、纳差;脾虚生湿,脾失升清,湿邪下注,出现大便一日数次;脾主运化,输布精微,胃主受纳,腐熟水谷,脾胃俱伤,则受纳运化均受影响,而父母们常给予高热量饮食,甜食或强迫多食,积滞生热,消耗脾胃阴液,出现形体消瘦。方中石斛养胃生津,滋阴除热;山药补脾气,益脾阴;白芍柔阴缓急;茯苓、薏苡仁健脾除湿;山楂、鸡内金、炒麦芽、莱菔子、建曲消食导滞;陈皮理气,促进胃肠蠕动;砂仁、白豆蔻苏香醒脾、化湿行气;厚朴行气、燥湿、消积;积滞生热,故以连翘清热;甘草调和诸药,诸药合用标本同治,药性甘淡平和,适于儿童服用。 何怡整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