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某,女,49岁,于2015年5月14日因“返酸伴胸骨后灼痛半年”就诊。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,恶心,伴有胸骨后烧灼疼痛感,曾在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,提示为“返流性食管炎”给予“西沙比利、奥美拉唑”等口服治疗,症状缓解不明显,经人介绍求医于老师。刻诊:返酸,胸骨下段及上腹部烧痛,口苦、嗳气、大便干结。舌红、脉弦。老师辩证为肝胃郁热,胃气失和。治宜疏肝理气,清热制酸和胃。处方: 柴胡15g 香附子15g 枳壳15g 白芍50g 焦山栀15g 黄芩15g 黄连15g 吴茱萸5g 延胡索15g 炮川楝子10g 郁金10g 青皮10g 地骨皮15g 煅瓦楞子30g 知母15g 海螵蛸15g 甘草3g 3剂 水煎成汁900ml,温服150ml/次,3次/日,2日1剂。 2015年5月21日二诊:服上方后,患者大便通畅,返酸及剑下烧痛等症有所减轻,上方去大黄,加莱菔子20g继续服用5剂。患者返酸、烧痛等症状明显好转。 心得体会:祖国医学的“吐酸”,相当于现代医学的“反流性食道炎”。反流性食道炎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,不能阻止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入食管,而引起食管炎症以至溃疡等病变的一种疾病。陈老师认为该病病机关键在于肝胃不和,胃气上逆,酸水泛溢。胃酸的分泌、排泄,主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,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则胃酸分泌正常,并能正常发挥消化饮食的作用,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健旺,反之,若肝失疏泄,肝胃不和,则胃酸过多,并随上逆之胃气而反流入食道,可见泛酸,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等症状。临证时,陈老师常用四逆散、左金丸、金铃散、芍药甘草汤加减化裁,并重用白芍,烧灼感明显加知母、地骨皮,大便干结加生大黄,反酸明显,加煅瓦楞子、海螵蛸。 李云安整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