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某,女,68岁。2017年1月19日初诊。 主诉:反复咳嗽喘促10余年,加重3年 四诊摘要:10年来患者反复出现咳嗽喘促,3年前加重,冬季为甚,多年来一直在陈老处就诊。此次因受凉后出现咳嗽、喘促,咳时痰多,色黄,口渴,双下肢午后轻度浮肿,大便不成形,每日3—4次,时有胸闷、心慌、心累。无发热恶寒。舌质紫暗,苔薄黄,脉弦数。 西医诊断: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:喘证 气虚血瘀兼痰热 中医治法:补气活血化瘀、健脾益肾、清热平喘 方药:参芪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: 北沙参15g 黄芪30g 法半夏15g 茯苓15g 陈皮10g 焦白术15g 黄芩15g 白豆蔻15g 白芍30g 紫苏子15g 葶苈子15g 莱菔子30g 炙白果15g 款冬花15g 地龙15g 蜜百部15g 厚朴15g 桑白皮15g 枇把叶15g 甘草5g 6剂,水煎服,2日1剂,每日3次,每次200ml。 二诊:患者述服前方后,咳嗽、喘促明显好转,痰量减少,大便次数减少,痰不易咳出,胸闷、心慌、心累等减轻,浮肿消失,舌红,苔薄黄,脉滑数。上方加五味子续服6剂。 三诊:患者连服上方后,咳嗽、喘促明显好转,痰减少,二便正常,胸闷、心慌消失,心累好转。舌红,苔薄黄,脉滑数,肾脉沉细。辩证为肺脾肾虚兼痰湿内郁。方药用都气丸加味。 按:本案患者病有宿根,为停痰伏饮雍盛于内,复感外邪而致急性发作。根据急则治标、缓则治本的原则,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治,缓解期以培补肺脾肾三脏为主。方中用北沙参、黄芪补气健脾;二陈汤燥湿化痰;辅以三子养亲汤、莱菔子治以降气化痰,消积导滞,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长于豁痰,《本草经疏》云其能“搜剔内外痰结”;紫苏子长于降气,《别录》云其“主下气,除寒温中”;莱菔子长于消食,《本草纲目》云其“下气定喘,治痰,消食除胀”,葶苈子《本草经百种录》云其:“滑润而香,专泻肺气”,为泻肺平喘之要药。 何怡整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