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工作室简介 陈天然介绍 经典医案 影像资料 科普之窗 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经典医案 - 经典医案
肝硬化
发布时间:2018-05-09  来源:本网  点击量:100000563

一、肝硬化认识

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、进行性、弥漫性肝病。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、坏死,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,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,肝小叶的正常结构和血管解剖破坏,导致肝脏质地变硬而成为肝硬化。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。晚期则以肝功能损害与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;甚则常出现严重并发症。

中医学认为本病属“鼓胀”、“单腹胀”等范畴,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。以腹部胀大,皮色苍黄,甚则腹皮青筋暴露,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。多因酒食不节,情志所伤,感染血吸虫,劳欲过度以及黄疸积聚失治,使肝、脾、肾功能失调,气、血、水、瘀积于腹内而成。

 

[病因病机]

陈老师将肝硬化分为积聚与鼓胀两种疾病进行辨证施治,抓住病变脏腑和病理本质,是临床取效的关键。

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统称。积聚分述有别,积触之有形,固定不移,痛有定处;聚触之无形,聚散无常,痛无定处。明·张景岳《景岳全书·积聚论治》曰:“积者,积垒之谓,由渐而成者也;聚者,聚散之谓,作止不常者也。

鼓胀是以腹大胀满如鼓、皮色苍黄、腹壁青筋暴露、四肢枯瘦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,是中医古代四大难证(风、痨、鼓、膈)之一,又称“水鼓”“石鼓”“蜘蛛鼓”“单腹胀”。病名首见于《内经》,在《灵枢·水胀》中就指出其证候特征。曰:“鼓胀如何?岐伯曰:腹胀身皆大,大与腹胀等也,色苍黄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”

二、积聚型肝硬化案例

陈老师认为积聚型为肝硬化代偿期,其病位在肝脾,病机为肝脾受损,脏腑失和,气机阻滞,瘀血内停,其病理因素主要是“血瘀”。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。因此,治疗重点放在肝脾的调理上。陈老师强调肝脾同治,以疏肝健脾、行气活血为主要治疗手段;对中后期的肝藏血机能衰退,提出养肝之精血,健脾胃之运化,使肝病发展缓慢。临床上将此型分为肝郁脾虚证、气滞血瘀证及正虚瘀结证。

1) 肝郁脾虚型

初诊(2005年3月2日)陈某某,女,53岁,农民,剑阁县龙源镇人。主诉:间断性乏力、身困,右肋疼痛6年,加重1月。6年前曾诊断为“慢性乙型肝炎”,先后曾于多家医院诊治,服用中西药,症状时轻时重,近一月来,患者全身乏困无力,右肋胀痛,肋下积块软而不坚,胸腹痞闷,口淡乏味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大便溏泻,进油腻后加重,舌暗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116U/L,AST:96U/L,A/G=43/34;血常规报告:WBC:1.8×10^9/L,PLT:65×10^9/L,HB:96g/L,RBC:3.28×10^12/L;B超提示:肝实质回声增粗,脾大;胃镜提示:食管静脉曲张,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
陈老师辨证为:肝郁脾虚。

治法:疏肝健脾,活血祛淤。

方药: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。

 人参15g     柴胡15g      香附15g     枳实30g

  白芍30g     川楝子15g      法半夏15g     白术15g

  茯苓15g     当归15g      丹参30g      黄芪30g  

  陈皮15g     薏苡仁30g      车前草15g     郁金15g   

  甘草6g

    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    医嘱:注意休息,不要疲劳,少食多餐,饮食宜清淡多样化。

二诊(2005年3月15号)服上方后,诉乏力身困减轻,纳食可,胃脘胀痛好转,仍觉右肋部隐痛,头晕,大便稀溏,上方加黄连15g、乌药15g,7剂,水煎服。

三诊(2005年4月2号)服上方后,诉右肋疼痛减轻,头晕、口干、乏力好转,坚守上方继续服用14剂后,临床症状明显好转,后继续坚持服用6月,患者无明显不适,复查肝功能一切正常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,本病病机虽较为复杂,可累及肝、脾、肾、气、血、阴、阳等,且虚实错杂互见,但正气虚贯穿于本病的始终,而“肝郁脾虚”是慢性肝病的根本病机。因此:“疏肝健脾,活血祛瘀”实则遵仲景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之原则,以“四逆散合六君子汤”加减。方中柴胡、白芍柔肝止痛,养血敛阴;白术除胃中之湿热,补脾家之元气;枳实、陈皮泻心下痞闷;丹参、当归、香附、川楝子、郁金、乌药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;党参、黄芪补气扶正。从而使患者症状消失,肝功血象改善,病情稳定。

2) 气滞血瘀型

初诊(2005年4月3日)蒲某某,男,46岁,个体,剑阁县剑门关镇人。主诉:患乙肝病史10年,加重伴右肋下积块伴疼痛6月。7年前因门静脉高压明显,肝脾肿大,曾在我院行“脾切除术”,近6月来自诉右胁胀痛,胁下积块,按之坚硬,硬痛不移,面色晦暗,肌肤甲错,头颈胸部蛛丝赤缕,朱砂掌,纳呆腹胀,齿鼻衄血,舌下青筋怒张,舌质紫暗,脉细弦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142U/L,AST:126U/L,A/G=67/42;血常规报告:WBC:3.2×10^9/L,PLT:45×10^9/L,HB:76g/L,RBC:3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;胃镜提示:食管静脉曲张。

陈老师辨证为:气滞血瘀

治法:行气活血,化瘀消癥。

方药:膈下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

当归15g    川芎10g     桃仁15g     红花10g

延胡索15g   乌药15g    牡丹皮15g     焦栀20g

炒蒲黄12g   五灵脂12g   虎杖15g     垂盆草15g  

地耳草15g   刺五加12g   赤芍15g     甘草6g

14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  医嘱:注意休息,不要疲劳,少食多餐,饮食宜清淡多样化。

二诊(2005年5月2日)服上方后,诉右肋疼痛减轻,牙龈出血减少,口仍干不欲饮,积块略有减少,舌淡暗,苔白,脉弦涩,上方加水蛭6g、穿山甲6g、鳖甲15g,14剂,水煎服。

三诊(2005年6月2日)服上方后,自诉右肋疼痛消失,右肋下积块明显缩小,质地变软,牙龈出血好转,陈老师坚持效不更方,继续服用上方30剂,随访1年,查肝功恢复至正常值,为巩固疗效,诉患者继续服用上方半年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本病例是由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治疗不当发展而成,由于肝失调达,肝郁日久,必致脉络瘀阻,形成瘀血内结。瘀结日久,则脾肝损伤,故临床上多为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,在治疗中宜以行气活血化瘀消癥。方中用活血化瘀,软坚散结,对肝硬化积块有显著疗效。

3) 正虚瘀结型

初诊(2005年5月12日)刘某某,女,42岁,教师,剑阁县普安镇人,西医诊断为脾大性肝硬化 ,曾先后求治于多家医院,服用中西药物,症状时轻时重,而后来我院求治于陈老。病人面色黧黑,体质羸瘦,手足心热,肝掌,蜘蛛痣明显,齿衄,鼻衄,食纳少,脘腹胀,无腹水,大便日一行;小便色黄 ,脾大过脐。舌质淡,苔白 ,脉虚数无力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385U/L,AST:167U/L,A/G=54/43;血常规报告:WBC:2.8×10^9/L,PLT:25×10^9/L,HB:65g/L,RBC:2.2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;胃镜提示:食管静脉曲张。

陈老师辨证为:正虚瘀结型

治法:大补气血,活血化瘀。

方药:归芍六君子汤加减。

红人参30g   黄芪30g     白术20g     茯苓15g  

山药20g     法半夏15g   陈皮15g     当归15g

大枣15g     白芍30g     鸡内金15g   鳖甲15g

龟板15g     丹参20g     郁金15g     牡蛎30g

炙甘草10g

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  医嘱:注意休息,不要疲劳,少食多餐,饮食宜清淡多样化。

二诊(2005年5月28日)服上方后,患者自诉症状改善,腹胀减轻,纳眠可,二便正常,于前方去鳖甲,加三七粉15g、田基黄15g、灵芝15g,继服14剂,复查肝功能恢复至正常值,诉患者继续服用上方1年以稳定病情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此病症为气机阻滞,瘀血内停,其病理因素主要是血瘀,是本虚标实,加之病变日久,导致脾虚,治疗上应标本同治,宜扶正气,补脾固本,以防传变,方中六君子汤加黄芪健脾益气达到扶正气作用;当归、丹参、三七粉活血化瘀;鳖甲、龟板活血化瘀软坚化癥;诸药合用达到补益气血,活血化瘀作用。

三、鼓胀型肝硬化案例

陈老师认为此型为肝硬化失代偿期,其病位在肝、脾、肾,病理关键是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,气、血、水三邪阻滞聚于腹中,属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之证。提出温阳利水之法,临床疗效显著。临床上将此型分为水湿内阻证、寒湿困脾证、湿热蕴结证、脾肾阳虚证、肝肾阴虚证及瘀血阻络证。

1) 水湿内阻型

初诊(2006年2月20日)赵某某,男,36岁,个体,剑阁县合林镇人。主诉:反复腹胀大、尿少3年余,加重1月。患者于5年前曾患“急性黄疸乙型肝炎”,经治痊愈后未作正规检查治疗,近1月来反复腹胀,尿少,自行口服利尿药后腹水消失,此后反复发作3-5次,7天前因劳累后出现腹大胀满,按之不坚,两胁胀痛,纳呆嗳气,食后脘腹胀甚,小便短少,大便不爽,舌苔白腻,脉弦滑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184U/L,AST:136U/L,A/G=36.2/30;血常规报告:WBC:2.4×10^9/L,PLT:75×10^9/L,HB:66g/L,RBC:3.2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,腹水,脾大;胃镜提示:食管静脉曲张。

陈老师辨证为:水湿内阻

治法:运脾利湿,理气行水。

方药:胃苓汤加减。

苍术15g     厚朴15g     陈皮15g     茯苓30g   

猪苓20g     泽泻30g     白术20g     车前子15g  

莱菔子30g   白芍15g     柴胡15g     大腹皮30g   

山楂15g     神曲15g     炒麦芽30g    鸡内金15g  

甘草6g

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二诊(2006年3月5日)服上方后,自诉症状明显减轻,腹胀好转,尿量增多,饮食增加,将上方继续服用30剂后,腹水消失,复查肝功能正常。后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调理治疗半年,以巩固疗效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本证治疗首先注重健脾利湿,理气行水,水湿内停乃鼓胀的直接病理因素,水湿停聚腹中,则腹胀满,治疗上必须消除腹水,要消腹水就得淡渗分列。正如“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”,方中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、大腹皮利水渗湿消肿;苍术、厚朴、莱菔子行气消胀;山楂、神曲、炒麦芽、鸡内金健脾消食导滞。诸药合用达到运脾利湿,理气行水之目的。

2) 寒湿困脾型

初诊(2006年6月4日)罗某某,男,72岁,退休干部,青川县竹园镇人。主诉:反复腹胀大、尿少3年,加重15天。患者患乙肝病史25年,3年来反复腹大胀满,按之如囊裹水,近15天出现胸腹胀满,头重身困,纳呆乏力,怯寒肢冷,尿少足肿,大便溏薄,舌质淡红体胖,苔白腻,脉濡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138U/L,AST:162U/L,A/G=32.4/86.7;血常规报告:WBC:1.7×10^9/L,PLT:68×10^9/L,HB:70g/L,RBC:3.6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,大量腹水,脾大;胃镜提示:食管静脉曲张。

陈老师辨证为:寒湿困脾

治法:温阳健脾,行气利水。

方药:实脾饮加减。

白附片20g(先煎30分)  干姜15g     白术15g     茯苓15g

    厚朴15g        木香15g     槟榔20g     木瓜15g

草果15g        车前子30g   桂枝15g     大枣15g

大腹皮30g      甘草6g

 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二诊(2006年6月20日)服上方后,自诉腹胀减轻,精神尚可,纳眠可,尿量增多,舌质淡,苔白,脉缓。在上方基础上加生黄芪30g、丹参20g,14剂,水煎服。

三诊(2006年7月26日)服上方后,患者自诉一切症状均有减轻,腹略胀,复查B超提示:少量腹水,肝功能正常。舌质淡白,脉沉,继服上方30剂后,给予桂附地黄丸,善后调理一年后好转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本证由于肝、脾、肾功能彼此失调,脏腑虚者愈虚,气、血、水壅滞于腹中,水湿不化,实者愈实,故本虚标实,虚实交错,为本病病机。方中附子温脾肾,助气化,行阴水之停滞;干姜温脾助阳,助运化,散寒水;茯苓、白术健脾燥湿,渗湿利水,使水湿从小便而利;木瓜芳香醒脾,化湿利水;厚朴、木香、大腹皮、草果下气导滞,化湿行水。诸药合用,达到了温阳健脾,行气利水之功效。

3) 湿热蕴结型

初诊(2007年7月4日)梁某某,男,67岁,农民,剑阁县武连镇人。主诉:反复皮肤黄染乏力15年,加重伴腹胀尿少1月。2007年5月因反复身黄、目黄、尿黄,曾在县人民医院诊断为:亚急性型重型肝炎,住院一月余,转氨酶及黄疸指数略有好转,但腹胀大尿少持续不退,反复低热。现症见:身黄、目黄,尿黄如茶水而少,腹胀如鼓,青筋暴露,皮色苍黄,疲惫乏力,纳呆食少,口干而苦,大便不畅,夜寐不安,双下肢水肿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T-BIL:396μmo1/L,D-BIL:301μmo1/L,ALT:366U/L,AST:109U/L,ALP:131U/L,GGT:91U/L,A/G=43/35,HBVDNA定量3.6×10^7IU/ml;血常规报告:WBC:1.9×10^9/L,PLT:65×10^9/L,HB:72g/L,RBC:3.4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,大量腹水,肝光点增多,胆囊壁水肿,脾大;胃镜提示:食管静脉曲张。

陈老师辨证为:湿热蕴结

治法:清热利湿、退黄。

方药:茵陈五苓散加减

茵陈30g     栀子20g     大黄10g     柴胡15g

白芍30g     板蓝根30g   枳实30g     厚朴15g

陈皮15g     茯苓20g     泽泻30g     猪苓20g  

金钱草30g   虎杖20g     桂枝15g     白术15g  

大青叶30g     田基黄15g     甘草15g

 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二诊(2007年7月20日)服上方后,黄疸有所改善,大便稀溏,日行2-3次,舌质红,苔黄,脉滑,继守前法,加生白术30g以顾护脾胃,防苦寒败胃,连服7剂。

三诊(2007年8月6日)服上方后,黄疸明显减少,复查肝功:T-BIL:106μmo1/L,D-BIL:183μmo1/L,余指标正常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考虑其湿热已去大半,在原方中去大黄、大青叶、田基黄,加粉葛30g、炒麦芽30g,继服14剂,水煎服。诸症基本消失,加减治疗半年,肝功恢复至正常值,停药观察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因肝脾受伤,疏泄运化失常,气血交阻至水汽内停,以腹胀如鼓,皮色苍黄,脉络暴露。本案患者以身黄、目黄、尿黄、腹胀大为特征,多为湿热余邪蕴结肝胆不退,故谴方用药仅抓主要病机,方中茵陈、栀子、大黄、板蓝根、金钱草、大青叶清热利湿退黄,柴胡、白芍疏肝解郁,枳实、厚朴、陈皮顺气消胀,桂枝、白术、茯苓、泽泻利水消肿。临床上对黄疸湿热蕴结确实有显著疗效。

4) 脾肾阳虚型

初诊(2007年8月10日)陈某某,男,46岁,农民,剑阁县江口镇人。主诉:患者反复右肋胀痛10年,加重伴头晕乏力1年。现患者自觉腹大胀满不舒,入暮尤甚,面色苍黄,脘闷纳呆,怯寒肢冷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小便清白、夜尿频多,大便溏薄,下肢浮肿,腰膝酸软,阳痿早泄,舌质淡胖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沉弱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68U/L,AST:72U/L,A/G=46/32;血常规报告:WBC:2.2×10^9/L,PLT:76×10^9/L,HB:85g/L,RBC:3.6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,腹水。

陈老师辨证为:脾肾阳虚

治法:健脾温肾,化气利水。

方药: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。

白附子20g(先煎30分) 干姜15g    桂枝15g    生姜皮30g

茯苓皮30g      猪苓20g    泽泻30g    大腹皮30g

牛膝20g        车前子30g  补骨脂30g  生黄芪30g

防己15g        甘草6g

 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二诊(2007年8月25日)服上药后,腹胀、头晕乏力、下肢浮肿、腰膝酸软均有减轻,舌质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原方加当归15g、川芎15g,继服3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,肝功两次复查均正常,后以逍遥丸服用2月,疏肝解郁,健脾养血,至今情况良好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本证为脾肾阳虚,肝阳不足,清阳不升,脾郁湿困,怯寒肢冷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小便清白、夜尿频多,大便溏薄,下肢浮肿,腰膝酸软,阳痿早泄。即可断为肝阳虚,温肝之法即可用之。

5) 肝肾阴虚型

初诊(2007年9月7日)杨某某,女,68岁,退休干部,剑阁县下寺镇人。主诉:腹胀大6月,加重7天。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,腰膝酸软,无发热、黄疸、恶心呕吐及腹痛等不适,曾于县人民医院诊断为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;肝硬化失代偿期”,住院给予“抽腹水、补充白蛋白、保肝”治疗半月,腹水减少出院。患者近7天出现腹胀如鼓,青筋暴露,形体消瘦,面色晦滞,唇紫口燥,纳差,嗳气,心烦失眠,齿血鼻衄,小便短少,伴双足踝水肿,舌质红绛少津,脉弦细数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65U/L,AST:72U/L,A/G=55/42;血常规报告:WBC:3.2×10^9/L,PLT:86×10^9/L,HB:90g/L,RBC:3.4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,腹水,脾脏肿大,门静脉内经约14mm、脾静脉内径约9.8mm。

陈老师辨证为:肝肾阴虚

治法:滋肾柔肝,养阴祛瘀。

方药: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。

当归15g     生地黄15g   北沙参15g     栀子20g  

白芍30g     赤芍15g     川楝子15g   枸杞子15g  

白茅根30g   牡丹皮20g   茜草20g     五味子15g  

枳实30g     山药15g     山茱萸15g   泽泻15g

茯苓15g     莱菔子30g   甘草6g

 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二诊(2007年9月22日)服上方后,纳差、嗳气改善,口干、心烦、失眠有所缓解,双足踝水肿减轻,舌质紫暗,苔腻,脉弦细数。上方去白茅根、茜草,加鳖甲20g、丹参20g、川芎15g,7剂,水煎服。嘱低盐高蛋白饮食。

二诊(2007年10月10日)服上方后,诸症减轻,精神较前好转,腹胀大减轻,肋痛消失,余症均好转。B超提示:少量腹水,肝实质回声不均,呈结节状,肝脏缩小。继服上方3月,病情稳定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本证为肝肾阴虚,气滞湿阻,血瘀之候,为本虚标实,虚实互见,治疗较为棘手,方中用丹皮、丹参、川芎理气活血,加入鳖甲养阴软坚,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,加用北沙参、二冬、五味子益气养阴。

6) 瘀血阻络型

初诊(2007年10月15日)王某某,男,36岁,教师,剑阁县闻溪乡人。主诉:肝病史7年,胁下积块2年。患者7年前因单位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,肝功正常,未于治疗。2年前发现右肋下积块,时有疼痛,多处求治,效果不佳。现症见腹大坚满,按之较硬,腹壁青筋显露,胁腹刺痛,面色晦暗,头颈胸壁可有蛛丝赤缕,朱砂掌,唇色紫褐口渴而饮水不能下,大便色黑,小便短赤,舌质紫有瘀斑,苔薄黄,脉细。肝功检查报告:HBs-Ag(+),HBe-Ag(+),HBc-Ab(+),ALT:153U/L,AST:142U/L,HBVDNA定量13.1×10^5IU/ml,A/G=46/32;血常规报告:WBC:12×10^9/L,PLT:54×10^9/L,HB:48g/L,RBC:2.3×10^12/L;B超提示:肝硬化,大量腹水,脾大(厚5.6cm,长15cm)。

陈老师辨证为:瘀血阻络
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气利水。

方药:调营饮加减。

当归15g     川芎15g     生地黄15g   赤芍15g  

三棱15g     大黄10g     延胡索15g   莱菔子30g

    葶苈子15g   莪术15g     白及15g    三七粉5g 冲服 

阿胶15g烊化   甘草6g

  7剂,水煎服,每次400ml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
二诊(2007年11月5日)服上方后,患者诉右胁疼痛减轻,面色好转,大便正常,积块略有缩小,上方加水蛭6g、鳖甲15g、党参20g以健脾益气,加强破瘀消积之力,14剂,水煎服。

二诊(2007年12月3日)服上方后,患者诉疼痛消失,有肋下几块缩小,质地变软,牙龈有少许渗血,无其他症状,效不更方,继续服用上方6月,肝功完全恢复正常。

[临证心得]

陈老师认为本证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,在治疗中宜以扶正祛邪,活血通络,软坚散结,故用调营饮加减治疗。

四、鼓胀型典型案例

程某,女,38岁,旺苍县盐业公司职员,于2004年3月15日初诊,乙肝病史10余年,3年前经 CT诊断为结节性肝硬化,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,而后来我院求治于陈老。

症见面色晦暗无泽,巩膜有轻度黄染,肝区持续性胀痛,胀闷不适,精神极度疲乏,在川医诊断为肝肾综合征,经输液,保肝,利尿,健脾等中西药治疗三月无效。现面色晦暗,少气懒言,腹胀如蛙,肌肉消瘦,腹壁青筋显露,右肋疼痛难忍,口淡无味,不思饮食,尿少便秘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迟。从肝气不舒,肝血瘀阻,脾胃虚弱,水气不化,谷气不运,水浊滞塞于中焦辨治,陈老给予疏肝解郁、化瘀止痛,健脾利湿法。肝功检查:谷丙转氨酶 265(2--40)IU ,谷草转氨酶192(2--40)IU,总胆红素72(2--25)IU,直接胆红素45(1--14)IU。

处方:

  柴胡15g     白芍15g     香附15g     川楝子15g  

延胡索15g   丹参15g     郁金香15g     青皮15g

鳖甲15g     大腹皮30g   山楂15g       神曲15g  

麦芽30g     鸡内金15g   茵陈30g       栀子20g

板蓝根30g   大青叶20g   蒲公英30g     地耳草15g

垂盆草15g   甘草6g

水煎服,两日一剂,一日三次,连服14剂。

二诊:

2004年4月12日,病人服药14剂后,胃痛胃胀略有减轻,右胁肋部疼痛有灼热感,食纳稍增,但觉腰困;舌质淡,苔薄黄,脉沉弦。上方柴胡加至25g以助疏肝解热之力。水煎两日一剂,连服20剂。肝功示:谷丙转氨酶184(2--40)IU ,谷草转氨酶125(2--40)IU ,总胆红素53(2-- 25)IU,直接胆红素31(1--14)IU。

三诊:

2004年5月22日,病人服药20剂后,腹胀、肝区疼痛明显减轻,食欲精神转佳。自诉视力模糊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弦。原方去柴胡、甘草,加夏枯草20g,菊花15g,金银花15g清肝明目。水煎两日一剂,连服16剂。肝功示:谷丙转氨酶124(2--40)IU ,谷草转氨酶76(2--40)IU ,总胆红素47(2-- 25)IU,直接胆红素23(1--14)IU。

四诊:

2004年6月23日,病人服药16剂后,诸症悉减,唯肝区

时有疼痛,肝肿大于胁下3cm,质硬,有压痛,精神食纳

均佳,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弦。此肝郁疏解、脾气健运

之象,唯肝血瘀阻,故使胁肋隐痛,陈老给予活血软坚,

理气止痛法。

处方:

当归15g        川芎15g     桃仁15g     红花12g  

赤芍15g        延胡索15g   郁金香15g   丹参15g  

鳖甲15g        龟板15g     青皮15g     蒲公英30g  

白花蛇舌草20g  半枝莲20g   虎杖15g     茵陈30g

山楂15g        神曲15g     炒麦芽30g   大腹皮20g  

甘草6g

      水煎服,两日一剂,一日三次,连服20剂。

肝功示:谷丙转氨酶 60(2--40)IU ,谷草转氨酶53(2--40)

IU,总胆红素31(2--25)IU,直接胆红素18(1--14)IU

 

2004年8月2日,病人来院复查

肝功示:谷丙转氨酶 36(2--40)IU ,谷草转氨酶29(2--40)

IU,总胆红素22 (2--25)IU,直接胆红素10(1--14)IU。均属正常。精神状态明显好转,腹水消失,体重增加,活动如常人。此后,以本方为基础,连续服用200多剂。

 

2006年7月,患者自行到川医复查,肝功已恢复正常;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明显好转;CT诊断为肝纤维化,肝左右叶比例失调,肝表面不规则,脾略微肿大,无腹水。

 

服药期间基本停用保肝类西药,病人正常上班,经11年随访,未再复发,至今一切如常。

[临证心得]

本案为肝郁气滞,血瘀阻络,运化无权,水湿阻于中焦,气血水互结。陈天然老师认为治当疏肝理气、活血软坚、消水散结。本方重用活血化瘀之丹参、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郁金香、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,并佐以青皮破气,鳖甲、龟板软坚散结,柴胡疏肝解郁,大腹皮理气消水,蒲公英大青叶、板蓝根、茵陈、虎杖清热解毒。在治疗过程中,遵循“效不更方”原则,随证稍加减,终获良效。

五、难点与对策

难点之一: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,阻断或延缓肝硬化的进程

由于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功能,早期临床表现多不明显,较轻,缺乏特异性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消化不良、恶心、呕吐、右上腹隐痛、腹泻;早期体征不明显,肝常肿大,部分患者脾大,可有蜘蛛痣、肝掌;早期肝功能多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异常;患者不注意、常常忽视。

中医药在改善临床政策,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副作用较少等有优势,以辨证论治为基础,采用中医益气化瘀、清热解毒、健脾益气、利水消肿等治法,在早起阻断或延缓慢性肝炎、肝纤维化和防治肝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难点之二:如何纠正难治性腹水

所谓难治性腹水是指腹水反复发作或持续不退,经正规利尿剂治疗6周,仍无明显消退,这样的腹水治疗极为困难,西药常常采用利尿+扩容方法;自身腹水回收;腹腔穿刺放液;腹腔颈静脉分流术;淋巴液引流术;门腔静脉分流术。

中医用利水消肿,补气活血,软坚散结有一定优势。
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:

1)改善肝功能,降低血清转氨酶的药物有垂盆草、地耳草、丹参、柴胡。

2)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药物有茵陈、栀子、大青叶、板蓝根。

3)改善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药物有丹参、郁金香、桃仁、当归。

4)促进肝脏对白蛋白合成的药物有红人参、白术、肉桂、郁金、大枣。

5)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有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淮山、当归、地黄、灵芝、枸杞子。

6)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的药物有猪苓、赤芍、泽泻、虎杖。

7)抗肝损害的药物有蒲公英、大黄、虎杖、栀子、黄芩。

六、预后与转归

本病的预后取决于病人的营养状况、有无腹水、有无肝性脑病、血清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;还与病因、年龄及性别有关。肝硬化失代偿期,无论中、西医都视为难治之病,在治疗上缺乏行之有效、药到病除的措施,但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,因而充分利用两种医药的所长,弥补两者之短,可以提高疗效。当出现明显的门脉高压及肝功能损害综合征,病的面貌已显而可见,即诊断明确,对西医而言,有病可辨;当然,对中医而言更是有证可辨,在此阶段,中西医药都有一定的优势。总的来说,在改善肝功能、退黄方面中医优势较高,在治疗门脉高压、腹水方面西医优势较多,因此最宜两者结合使用。

七、预防与调理

1)预防:①避免强烈精神刺激;②饮食勿饥饱失度,勿嗜酒或过食肥甘;③在南方疫区水田工作应采取防护措施;④患黄疸、积聚等病,必须及早加以治疗,防止病情迁延转化。

2)调理:①多休息,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,如腹水较多,应取半卧位;②饮食,宜进低盐饮食。因食盐有凝涩助水之弊在尿量特别少的情况下,应给予无盐饮食。对有出血倾向的病人,忌食煎炸、辛辣 坚硬的食物,以防助热伤络;③保暖,防止正虚邪袭引起高热,而发生他变;④养神,要劝说患者安心静养,解除一切顾虑,以助正气胜邪。

八、食疗

1)冬瓜粥

带皮冬瓜80--100g,粳米100--150g。冬瓜洗净切成小块,粳米洗净。冬瓜、粳米同入锅内,加水1000ml左右,煮至瓜烂米熟汤稠为度。每天上、下午随意服食。

适用于臌胀证属寒湿困脾者。

2)山药桂圆炖甲鱼

山药片30g,桂圆肉20g,甲鱼1只(约重500g)。将甲鱼宰杀,洗净去杂肠,连甲带肉加适量水。与山药桂圆肉清炖至烂熟,吃肉喝汤。

  适用于臌胀证属肝肾阴虚者。

3)枸杞南枣煲鸡蛋

枸杞30g,南枣10g,鸡蛋2个。将枸杞、南枣加水适量文火炖1小时后,将鸡蛋敲开放入,再煮片刻成荷包蛋。吃蛋喝汤,每日2次。

适用于膨胀证属肝肾亏损,脾胃虚弱者。

4)鲤鱼赤豆汤

鲤鱼一条(约重500g),陈皮6g,赤小豆120g。鲤鱼去鳞杂洗净,加陈皮、赤小豆共煮以烂为度,可加适量白糖,吃肉喝汤,每周2~3次。

适用于膨胀证属寒湿困脾者。

5)猪腿赤豆汤

猪腿肉250g,赤小豆120g。共煮烂成浓汁,饮用1碗(约300ml),再将肉与豆吃完,连用49日。

适用于臌胀证属寒湿困脾者。

    6)西瓜拌糖

西瓜750g,白糖适量。将西瓜加入白糖拌匀服食,每日1--2次,可连续食用1个月。

        适用于臌胀小便不利者。

7)烤牛脾

黄牛脾90g,仙人掌90g。将仙人掌纵切成二片不断,夹入牛脾,以木炭火烤熟,弃去仙人掌不用,只吃熟牛脾,每日1次。

适用于臌胀证属脾胃虚弱者。

    8)陈年蚕豆糖煎

蚕豆(数年旧豆最好)200g,红糖200g。先将蚕豆煮去壳,加入红糖文火煮烂食饮。

适用于膨胀脾胃虚弱者。

九、结语

鼓胀系腹部胀大如鼓而言,病因虽有多端,但病理总属肝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,气、血、水停聚腹中所致。临床辩证,应掌握标本虚实。必须注意病情向愈以后,还须抓紧时机,进行善后调理,培补正气以免反复。

    前人把它列为四大疑难证之一,说明本病在治疗上较为艰巨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程文章整理

版权所有: 剑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天然传承工作室    地址: 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 蜀ICP备14011655号  
电话: 0839-6621513 邮箱: 您是第 6167 位访客   今日访问 0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