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工作室简介 陈天然介绍 经典医案 影像资料 科普之窗 联系我们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经典医案 - 经典医案
肾炎
发布时间:2018-05-09  来源:本网  点击量:5000557

一、疾病简介

肾炎有急、慢性之分,临床表现颜面或全身水肿,蛋白尿,血尿等症状,属于中医水肿范畴。

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的肾小球急性炎症病变。多见于链球菌染后,主要表现为尿的改变,水肿和高血压的综合症。多属于中医阳水范畴,病因多为风邪、疮毒、水湿。发病较急,每成于数日之间,肿多由面目开始,自上而下,继及全身,肿处皮肤绷急光亮,按之凹陷即起,兼有寒热等表证,属表,属实,一般病程较短。病机主要由于外邪侵入,肺先受病,继而入侵至肾发病。治疗方法:发汗、利尿,或攻逐,以祛邪为主,同时配合清热解毒、健脾理气等法。临床分3个证型:1、风水相搏证:颜面、眼脸浮肿,伴有恶寒,发热,肢节酸楚,小便不利等症。偏于风热者,伴咽喉红肿疼痛,舌质红,脉浮滑数。偏于风寒者,兼恶寒、咳喘、舌苔薄白,脉浮滑或浮紧。治法:散风清热,宣肺行水。常用肾炎1号方。2、水湿壅盛,弥漫三焦证:遍体浮肿,皮肤绷急光亮,胸脘痞闷,烦热口渴,小便短赤,或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黄腻、脉沉数或濡数。治法:泻下逐水,疏风发表。常用肾炎2号方。3、外邪侵袭,脾肾气虚证:阴水复感外邪,使肿势加剧,呈现阳水的证侯。或急性肾炎经治疗诸症悉缓,水肿不明显,而尿常规检查仍有蛋白,少量红细胞、白细胞、管型等,肾功能检查见血中肌苷、尿素痰仍偏高者。治法:健脾补肾,祛风解表。常用肾炎3号方。

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,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,少数为急性肾炎发展而来。以蛋白尿、血尿、高血压、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,起病方式各有不同,病情迁延,病变进展缓慢,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,最后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。慢性肾炎多属于中医阴水范畴,病因多为饮食劳倦,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脏腑亏损,发病缓慢,肿多由足踝开始,自下而上,继及全身,肿处皮肤松驰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,甚则按之如泥,属里、属虚或虚实夹杂,病程较长。病机特点:虚实寒热错杂,脾肾两虚。治疗方法:温肾健脾,以扶正为主,同时配以利水,养阴、活血、祛瘀等法。临床分2个证型:1、脾肾阳虚型:面浮身肿,腰以下为甚,按之凹陷不起,脘腹胀闷,纳呆便溏,腰部冷痛酸重,神倦肢冷,舌质淡胖,苔白,脉沉迟无力。治法:温脾补肾,利水消肿。常用肾炎4号。2、阴阳两虚型:身肿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,心悸、气促,祛寒神疲,腰酸遗精,口咽干燥,手足心发热,舌质红,苔薄白,脉细无力。治法:阴阳两补。常用肾炎5号方。

二、临床举例

病案1

李某,男,17岁,学生,2000年4月8日初诊。

主诉:颜面浮肿7天。

病史:7天前因受凉出现颜面、眼脸浮肿,伴恶寒发热、身痛、咽痛、咳嗽,当地医院查小便示:尿蛋白++,红细胞++,白细胞+。诊断为“急性肾炎”,给予中、西药(用药不详)等治疗后恶寒发热,咽痛,咳嗽等症状好转,但仍颜面水肿于今日来我科求医。

症状:颜面、眼脸浮肿,咽痛,干咳痰少,小便量少,色黄,饮食尚可,大便正常,双下肢无水肿,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

辅助检查:小便常规示:尿蛋白++,尿红细胞+。肾功示:正常。

西医诊断:急性肾小球肾炎。

中医诊断:水肿——阳水。

病机:风邪袭表,肺失通调。

治法:疏风清热,宣肺行水。

方药:自拟肾炎I号方加减。

麻黄15g、连翘15g、赤小豆30g、桑白皮15g、杏仁15g、茯苓15g、泽泻15g、猪苓15g、白茅根30g、鱼腥草30g、桔梗15g、玄参15g、百部20g、银花15g、牛蒡子15g、甘草5g。3剂。

服法:1剂水煎取汁1200ml,温服200ml/次,3次/日,2日1剂。

复诊:2000年4月14日,诉服上方3剂后,咽痛,咳嗽已愈,眼脸浮肿有所减轻,小便量增加,去牛蒡子、玄参、银花、百部,继服3剂。

三诊:2000年4月20日,诉颜面、眼脸水肿等症状明显好转,以后仍以上方为基础加减,病员共服15剂,水肿消退,复查小便常规示:尿蛋白(一),尿红细胞(一)。

病案2

王某,女,38岁,农民,2005年3月14日初诊。

主诉:颜面水肿15天,伴双下肢水肿3天。

现病史:15天前病员因受凉后出现双眼睑浮肿,伴恶风,咳嗽,咽痛,腰部钝痛,无心慌、气紧。当地医院查小便常规示:蛋白尿++++,WBC+,RBC++。B超示:双肾未见异常。诊断为“急性肾炎”,给予肌注青霉素160万q12h等治疗10天,咳嗽,咽痛明显缓解,但仍颜面浮肿,3天前出现双踝水肿,继续当地治疗,效果欠佳,于今日来我科求医。诊时症见:颜面浮肿,双下肢水肿,尿少,伴恶寒发热,肢节酸楚。

既往身体尚可,否认肝炎、肺结核等传染病史,无心脏、肾脏、胃肠等系统疾病史,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

T 36.5℃  R 16次/分  P 84次/分  BP 110/70mmHg

神志清楚,发育正常,营养一般,步入诊室,查体合作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,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,双眼睑浮肿,咽不充血,双侧扁桃体不肿大,颈软,气管居中,双肺呼吸音清晰,未闻及干湿罗音,心率84次/分,律齐,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腹平坦,肝脾未扪及,全腹无压痛,双肾区叩击痛,肠鸣音正常,双下肢水肿,CNS(-)

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

辅助检查

B超示:双肾未见异常。尿常规示:尿蛋白+++,WBC+,RBC+,无管型。肾功报告:正常。

诊断:

西医诊断:急性肾小球肾炎

中医诊断:水肿——阳水。

病机:水湿壅盛三焦,气机不利。。

治法:泻下逐水,疏风发表。

方药:自拟肾炎2号方加减。

麻黄15g、生石膏30g、滑石18g、防己12g

木瓜15g、苡仁20g、羌活12g、防风12g   

秦艽  12g、商陆10g、茯苓皮15g、大腹皮15g、

陈皮12g、桑白皮15g、生姜皮10g、甘草3g。6剂。

服法:1剂水煎成汁600 ml,一日一剂,每次200ml,一日3次。

复诊:2005年3月20日,病员服6剂上方后,恶寒发热,肢体酸痛缓解,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有所减轻,尿量增加,大便通畅。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数。病员肿消大半,不宜再用肾炎2号方,以免伤正,肾炎2号方是汗利兼施之方,宜中病即止。此时治疗宜攻补兼施,故用肾炎3号方:

    麻黄10g、连翘12g、赤小豆30g、茯苓15g

    鱼腥草30g、白茅根30g、黄芪60g、白术20g

    补骨脂10g、防己10g、苡仁30g、人参10g

    甘草3g。10剂。

服法:同上。另服金水宝,每次3片,一日3次。

    三诊:2005年3月30日,病员服上方10剂后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基本消退,饮食恢复正常,精神良好,舌质淡红,苔薄白。复查尿常规示:蛋白尿+++。目前需要解决主要问题病员蛋白尿。上方去防己加丹参活血化瘀,改善肾血流量,有利尿蛋白消除。继服20剂。

四诊:2005年4月22日,病员服上方20剂后,病情稳定,复查尿常规:蛋白(+),效果不更方。继服10剂。

五诊:2005年5月8日,病员服上方10剂后,精神尚可,诸症消除,复查尿常规示:蛋白尿阴性。停服中药,为了巩固疗效,继续服金水宝,连服1月。门诊随访半年未见复发。

案例3

王某,女,33岁,工人,2003年4月12日初诊。

主诉:颜面浮肿3年伴双下肢水肿半年。

现病史:3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颜面水肿,腰痛,无恶寒及发热,无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到县医院求医,查小便常规示:尿蛋白+++,红细胞+,白细胞少许。诊断为“急性肾炎”,给予强的松等治疗1月余,症状缓解自行停药。半年前因受凉后再次出现颜面浮肿,进而出现双足水肿,尿常规示:蛋白尿++++,红细胞++,肾功能报告示正常,某县医院仍给予强的松等治疗2月后症状无好转,遂到某医大附院求医,诊断为“慢性肾炎”。经治疗3个月,尿蛋白(+++~++++)左右。于今日来我科求治。诊时症见:全身水肿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,脘闷纳差,腹胀便溏,腰痛酸重,形寒肢冷,四肢无力,小便量少,体型肥胖,满月脸。

既往身体尚可,否认肝炎、结核等传染病史,无心脏、肾脏、胃肠等系统疾病史,无外伤史,否认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

T 36.5℃  R 16次/分  P 82次/分  BP 130/80mmHg

神志清楚,发育正常,营养一般,步入诊室,查体合作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,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,无皮疹及皮下结节,满月脸,颜面浮肿,颈软,气管居中,双肺呼吸音清晰,未闻及干湿罗音,心率82次/分,律齐,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腹平坦,肝脾未扪及,全腹无压痛,双肾区轻叩击痛,肠鸣音正常。双下肢水肿,CNS(-)。

舌质淡,苔白滑,脉沉。

辅助检查

尿常规示:尿蛋白+++;肾功报告:正常。

诊断:

西医诊断:慢性肾炎

中医诊断:水肿——阴水。

病机:脾肾阳虚。

治法:攻补兼施,温阳利水。

方药:自拟肾炎4号方加减:

制附片10g(先煎30分钟)、白芍20g、白术20g、防己20g

 茯苓30g、黄芪50g、干姜15g、人参15g

 丹参15g、当归15g、川芎10g、益母草15g

 冬瓜皮20g、大腹皮15g、厚朴15g、桂枝10g

 生山楂15g、泽泻20g、猪苓20g、甘草3g。5剂。

 服法:1剂水煎成汁600 ml,一日一剂,每次200ml,一日3次。

复诊:2003年4月8日,病员服上方5剂后,小便量增多,全身水肿有所消退,脘闷纳差,腹胀便溏,腰痛酸重,形寒肢冷,四肢无力等症有不同程度减轻,舌质淡,苔白滑。效不更方,继服20剂。

 三诊:2003年4月28日,病员服上方20剂,水肿明显减轻,形寒肢冷好转,饮食转佳,大便成形。继服10剂。

 四诊:2003年5月8日,病员在进上方10剂后,水肿,脘闷纳差,腹胀便溏,腰痛酸重,形寒肢冷等诸症基本缓解,精神转佳。复查尿常规:蛋白尿+++,目前治疗以上方为基础加减:

   制附片15g(先煎30分钟)、白芍20g、白术15g、莲米15g  

   茯苓15g、黄芪50g、白茅根50g、鱼腥草30g  

   丹参20g、欠实15g、补骨脂15g、覆盆子15g

   金婴子15g、覆盆子15g、甘草3g 。

 五诊:2003年12月10日,病员以四诊方为基础加减服药80余剂,复查尿常规示:尿蛋白阴性,肾功正常,故今日停药观察,门诊随访1年未见复发。

案例4

张某,男,40岁,工人,2003年8月14日初诊。

主诉:反复颜面及双下肢水肿3年,复发7天。

现病史:3年前因受凉感双眼睑、颜面浮肿,进而出现双下肢水肿,无发热,无胸闷气短。我院查尿常规示:尿蛋白(++++),尿红细胞(+),诊断为“急性肾炎”,住院治疗10天(用药不详)症状缓解,复查尿常规示:尿蛋白+++,肾功正常而出院。出院后间断服中药治疗,每次受凉均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,多次查尿常规示:尿蛋白++~+++之间。7天前因劳累过度,复感风邪出现头昏头痛,腰酸腿软,颜面及四肢浮肿,面白神衰,口干咽痒,咽痛,轻微咳嗽,院外服中药治疗(用药不详)效果欠佳,于今日来我科治疗。诊时症见:头昏头痛,口干咽痒,咽痛,咳嗽,身肿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,心悸气促,祛寒神疲,腰酸遗精,手足心发热,尿量减少。

既往身体尚可,否认肝炎,肺结核等传染病史,20年前曾患“肾炎”经治疗而愈,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

T 36.3℃  R 16次/分  P 74次/分  BP 145/85mmHg

神志清楚,发育正常,步入诊室,查体合作,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,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,无皮疹及皮下结节,颜面及四肢水肿,颈软,气管居中,双肺呼吸音清晰,未闻及干湿罗音,心率74次/分,律齐,无杂音,腹平坦,肝脾未扪及,全腹无压痛,双肾区轻叩击痛,移浊阴性,肠鸣音正常,CNS(-)。

舌质红,苔薄白而干,脉细无力。

辅助检查

尿常规示:尿蛋白+++,红细胞(+),白细胞(+),颗粒管型8个。肾功报告示:尿素氮11.8mmol/L,肌酐250umol/L。

西医诊断:慢性肾炎  慢性肾功不全

中医诊断:水肿——阴水。

 病机: 阴阳两虚,风邪犯肺。

治法:根据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的原则,拟扶正祛邪为法。

方药:自拟肾炎3号加味:

麻黄10g、连翘20g、赤小豆30g、茯苓15g

鱼腥草30g、白茅根30g、黄芪50g、牛蒡子15g

玄参15g、防己20g、陈皮10g、杏仁10g

蝉蜕10g、北沙参30g、防风10g、甘草3g。4剂。

服法:1剂水煎成汁600 ml,一日一剂,每次200ml,一日3次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复诊:2003年8月18日,病员服上方4剂后,头痛,口干咽痒,咽痛,咳嗽等症状缓解,水肿稍减轻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,心悸气促,祛寒神疲,腰酸遗精,手足心发热。舌质红,苔薄白,脉细无力。表证已解,目前病侧重阴阳双补。拟肾炎5号方加味:

    熟地24g、山药12g、山茱萸12g、丹皮12g

    泽泻10g、茯苓15g、肉桂10g、制附片15g(先煎30分钟)

    牛膝15g、车前仁15g、黄芪30g、丹参15g

    补骨脂10g、川芎12g、白茅根30g、女贞子30g

    早莲草30g、生牡蛎20g、人参10g、甘草3g。10剂

服法:同上。

三诊:2003年8月28日,病员服上方10剂后,饮食尚可,精神转佳,心悸气促好转,水肿有所减轻,病程已久,非数剂能显效,守方不变,继服30剂。

  四诊:2003年9月28日,病员服上方后,水肿等症状基本缓解,复查尿常规示:尿蛋白++++,尿红细胞、白细胞消失。舌质淡,苔白,脉细有力。效不更方,仍以上方为基础加减。

熟地24g、山药12g、山茱萸12g、丹皮12g

泽泻10g、茯苓15g、肉桂6g、制附片10g(先煎30分钟)

牛膝15g、黄芪50g、丹参15g、白茅根30g

甘草3g、鸡内金10g。继服20剂

 五诊:2003年10月20日,病员服上方20剂,病情稳定,多次查尿蛋白+~++之间波动,服药期间经常感冒,感冒后症状加重,说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,很难防御外邪。陈老师认为虫草是一味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,病员每天用虫草6g,煎汤连渣服用,仍继续坚持服用上方。

六诊:2004年3月16日,病员用肾炎5号方加减共服150余剂,精神转佳,体力逐渐复常,今日复查尿常规正常,肾功正常。停用中药。但仍用冬虫夏草5g,煎汤连渣服用,一日一次。用虫草调理2个月后,复查肾功正常,尿常规正常,随访到2004年底未见复发。

三、讨论

1、水肿一证,其病因为风邪袭表,疮毒内犯,外感水湿,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,久病劳倦。形成本病的机理为肺失通调,脾失转输,肾失开阖,三焦气化不利。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,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、阳水之分,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,阳水属实,多由外感风邪,疮毒、水湿而成,病位在肺、脾。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,多由饮食劳倦、禀赋不足、久病体虚所致,病位在脾、肾。阳水迁延不愈,反复发作,正气渐衰,脾肾阳虚,或失治、误治、损伤脾肾。阳水可转为阴水。反之,阴水复感外邪,或饮食不节,使肿势加剧,呈现阳水的证候,而成本虚标实之证。

2、急性肾炎多数病例后良好,可完全治愈,约6%-18%病例遗留尿异常和(或)高血压转为“慢性”或于“临床痊愈”多年后又出现肾小球肾炎表现。慢性肾炎病情迁延,病变均为缓慢进展,最终将至慢性肾衰竭。一般而言,阳水易消,阴水难治。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,体质尚好,脏气未损,治疗及时,则病可向愈。阴水由于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,后期还可影响到心、肝,则难向愈。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,脾肾衰微,水气上犯,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。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,气化不行,浊毒内闭是由水肿发展为关格。若肺失通畅,脾失健运,肾失开阖,致膀胱气化无力,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,则是水肿转为癃闭。若阳损及阴,造成肝肾阴虚,肝阳上亢,则可兼见眩晕之证。

3、陈老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5个治肾炎的方:①肾炎1号方:麻黄15g,连翘12g,杏仁10g,赤小豆30g,桑白皮15g,茯苓15g,泽泻15g,鱼腥草30g,白茅根30g,猪苓15g,甘草3g。本方适用于急性肾炎症见颜面水肿,头痛,肢节酸楚,小便不利。方中麻黄疏散风邪、开宜肺气,杏仁、桑白皮升降肺气,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赤小豆、白茅根利水消肿,连翘疏散风热,鱼腥草清肺热,使肺气得以肃降,肺为水之上源,肺气宣则小便利。若身发疮痍、湿疹可以合用五味消毒饮,咽痛加银花、僵虫、板蓝根,尿中红细胞较多加大蓟、小蓟、藕节。②肾炎2号方:麻黄15g,生石膏30g,滑石18g,防己12g,椒目10g,木瓜15g,羌活12g,防风12g,秦艽12g,商陆10g,陈皮12g,茯苓皮15g,大腹皮15g,生姜皮10g,桑白皮15g,甘草3g。本方适用于急性肾炎症见遍体浮肿,小便短少。方中麻黄、羌活、防风、秦艽疏风透表,使在表之水气从汗而解,大腹皮、茯苓皮、生姜皮协同麻黄、羌防、秦艽以去肌肤之水,防己、椒目、木瓜、滑石、商陆通利二便,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,生石膏、桑白皮泻肺热而利水。③肾炎3号方:麻黄10g,连翘12g,赤小豆30g,茯苓15g,鱼腥草30g,白茅根30g,黄芪50g,杜仲10g,补骨脂10g,防己10g,陈皮10g,甘草3g。本方适用于急性肾炎诸症悉缓,水肿不明显,而尿常规检查仍有蛋白、少量红细胞、白细胞、管型等,肾功能检查见血中肌苷、尿素氮仍偏高者。此时应在祛风解表的同时益气健脾补肾。方中麻黄祛风解表,黄芪益气固表健脾,防己利水消肿,仿仲景防己黄芪汤之意。杜仲、补骨脂补肾,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、杜仲有改善肾功和消除蛋白尿的作用。白茅根、鱼腥草性味平淡,长期服用不会产生副作用,(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就有单用白茅根治疗水肿的记载,近年来有单用大剂量鱼腥草治疗肾炎蛋白尿的报道。黄芪配白茅根、鱼腥草对肾炎蛋白尿久不消者有良效。本症出现肾阳虚如面色白、肢冷、畏寒、口润口和者可加制附片。对急性肾炎的治疗,先用肾灸1号方,肿甚用肾炎2号方,肿消大半仍改用肾炎1号方后。后期用肾炎3号方收功。④肾炎4号方:制附片30g(先煎30分钟),白芍20g,白术15g,干姜10g,茯苓15g,泽泻15g,猪苓15g,厚朴10g,大腹皮10g,桂枝6g,黄芪50g,白茅根30g,鱼腥草30s,丹参15g,当归15g,川芎12g,益母草15g,杜仲15g,补骨脂15g,甘草3g。用于慢性肾炎脾肾阳虚型。方中附子温补肾阳,补骨脂补肾助阳,干姜温补脾阳,黄芪、白术健脾补气,茯苓、泽泻、猪苓通利小便,厚朴、大腹皮理气,气行水行,桂枝助膀胱化气利水,丹参、当归、川芎、益母草活血化瘀,改善肾脏微循环,取血行水亦行之意,诸药合用,共奏温阳化气利水,⑤肾炎5号方:熟地24g,山药12g,枣皮12 g,丹皮10 g,泽泻10 g,茯苓15g,肉桂10 g,制附片15g(先煎30分钟),牛膝15g,车前仁15g,黄芪30g,丹参15g,川芎12g,杜仲10g,甘草3 g。用于慢性肾炎阴阳两虚型,若阴虚甚可减桂附的剂量加二至丸、枸杞等,阳虚甚增大制附片用量,可加仙灵脾、肉苁蓉等。慢性肾炎病程长,免疫功能低下,若蛋白持久不消,可加冬虫夏草,或金水宝(主要成份含虫草),该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改善肾功,降低血肌酐、尿素氮的作用。便秘可加大黄泻浊解毒。例1、例2病例属于阳水范畴,因感受外邪为起病,风邪袭表,肺失宣降,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故见恶风,发热咳嗽,肢节酸楚,小便不利,全身浮肿等症,风为阳邪,其性轻扬,故水肿起于面目迅即遍及全身,若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热痛,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故在治疗上着眼于宣散风邪以孤立水势。例1主要表现颜面水肿,故选用肾炎1号,加牛蒡子、玄参、银花清热利咽消肿;桔梗、百部配杏仁宣肺止咳。例2从颜面水肿迅速发展为全身水肿,故初诊选用肾炎2号方。肾炎2号方是汗利兼施之方,宜中病即止。二诊时病员表证已解,肿消大半,不宜再用肾炎2号方,以免伤正,此时治疗宜攻补兼施,故用肾炎3号方。病案3、病案4表现是腰以下水肿,属于阴水范畴。病案3属于脾肾阳虚型,脾肾阳虚,阳不化气,气不化水,以致下焦水邪泛滥,故身肿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,脾虚运化无力,故脘闷纳差,腹胀便溏,腰为肾之府,肾虚而水气内盛,故腰痛酸重。阳不温煦,故神疲肢冷,肾与膀胱相表里,肾阳不足,膀胱气化不行,故尿量减少,水湿停聚,泛溢肌肤则体型肥胖,满月脸。舌质淡,苔白滑,脉沉是脾肾阳虚衰,水湿内聚之征。选用肾炎4号方,病案4属于阴阳两虚证。腰膝以下,肾气主之,肾气虚衰,阳不化气,水湿下聚,水气上凌心肺,故见身肿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,心悸气促。肾与膀胱相表里,肾阳不足,膀胱气化不行,故尿量减少。肾阳亏虚,命门火衰,不能温养,故祛寒神疲。肾阳久衰,阳损及阴,可导致肾阴亏虚则见腰酸遗精,手足心发热。起病复感风邪故见头昏头痛,口干咽痒,咽痛,咳嗽。舌质红,苔薄白而干,脉细无力是气阴不足之象。根据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的原则,初诊拟扶正祛邪为法,拟肾炎3号加味。二诊表证已解,侧重阴阳双补,拟肾炎5号方加味。

4、陈老师认为: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、蛋白尿、腰酸腿软、小便不利为特征。水肿易消易聚,时起时伏,时轻时重,长年累月难以消退,有时水肿虽消,而尿蛋白排泄难以控制。治疗上以水肿和蛋白尿两个问题最难,其原因:①水肿的病机,历代医家都认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,慢性肾炎中后期实际上是以脾肾两虚为主的诸脏腑功能衰弱:这种脏腑功能衰弱很难用药物恢复。②脏腑功能衰败,正虚难复,免疫功能严重低下,虚则不耐邪侵,邪自外入,乘虚而蕴结于肾,使水肿反复发作或加剧,尿中蛋白持久不消,病邪不解,又可损脾伤肾,加重脾肾损伤,脾肾亏损,封藏失职,蛋白从尿中大量漏出,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物质,阴精流失,势必造成阴虚,日久阴阳两虚,这样形成恶性循环。③脾阳虚,则运化无力,肾阳虚,则气化乏源,水液出入代谢障碍,水湿潴留,蕴而成毒,湿毒日久,郁而化热,热邪伤津耗气,久则阴阳气血俱虚,正气更虚,湿邪更猖,湿性粘滞缠绵,难以除去。④五脏诸虚,特别是气虚不能帅血,气滞血瘀,由于血水同源,气、血、水三者可互相转化;水能化气,气能化水,水能病血,血能病水。由此可见,慢性肾炎病机是虚实寒热错杂,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,外邪、湿、瘀为发病的诱因,而脏腑、气血、三焦气机功能的失调,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。所以说慢性肾炎不是一个单纯以正虚为主的疾病,临证时祛邪与扶正并行。陈老在慢性肾炎病人的遣方用药,既遵古之理法方药,亦须运用现代医学理论,遣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显效的药物。如黄芪、杜仲、白茅根改善肾功能和消除蛋白尿,党参、白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当归、川芎、丹参改善肾衰患者血液的高粘、高凝状态,牡蛎富含碳酸钙,可减少慢性肾衰低钙血症及肾性骨病的发生,尤以大黄能促进氮质从肠道消除至体外,改善肾衰病人高粘、高凝状态,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,此外,大黄还含有许多人体必须的氨基酸,只要患者无便溏,亦必选用。

  5、预防调护:

①避免风邪外袭。外感风邪是水肿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,为了防止风邪外袭,病人应注意保暖;感冒流行季节,外出戴口罩,避免去公共场所;居室宜通气,经常用食醋熏蒸,进行空气消毒。

②急性期应卧床休息,待肉眼血尿消,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,逐步增加活动量,一般卧床休息2-4周。

③有浮肿及高血压者应低盐(每日3g以下)饮食,肾功能正常者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,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,一般限制在30-40g/d,多给予优质蛋白。

④应注意小便量、水肿、体重、体温、脉搏的变化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。

⑤头痛、头晕者,应测量血压,并观察其变化情况,如血压升高,可口服降压药,注意休息,不要焦虑,以防加深病情。

⑥坚持治疗,定期随访。水肿患者若已治愈,仍应长期随访,定期复查,若脏气已伤,未能治愈,必须长期治疗,以期延缓病情进展,保持相对健康,尽量带病延年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李云安整理

 

 


版权所有: 剑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陈天然传承工作室    地址: 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 蜀ICP备14011655号  
电话: 0839-6621513 邮箱: 您是第 6462 位访客   今日访问 1 次